■融媒体记者 寿思越
特约记者 吴海军
这几天,姚江镇江藻社区家宴中心暨爱心食堂,正在进行最后的整修,蓝白色的外墙已粉刷完成,看起来颇具规模。爱心食堂定在9月开业,作为邻居,钱伟均和其他村民相比,期待之外,多了一些感慨。谁能想到,半年前,他也曾是这新建食堂的反对者呢。
今年2月底,江藻社区开始动工建设爱心食堂,建筑占地近700平方米、层高6米多,建成后可容纳500余人就餐,不仅为村里900多位70周岁以上老年人解决就餐问题,还能专门承接农村家宴。然而这项工程,征用的是7户农户的宅基地,涉及周边8户人家。
在农村,建房有诸多讲究,谁家房顶高一砖,或院墙挤一寸都是了不得的大事,发生的恩怨也往往都与此相关。村民听说新建这个食堂,要往地下挖3米多深,都担心自家的房子受到影响。像钱伟均的房子就紧挨着爱心食堂的外墙,最短的距离仅20厘米,是“靠”得最近的。其他邻居的意见也大多集中在诸如地基稳不稳、采光有没有影响、间隔够不够大等方面。
为了让爱心食堂能早日建好,村书记金国中邀请村里两位70多岁的热心群众,挨家挨户上门,访遍所有邻户,做保证、讲道理。“于情,家中老人的吃饭问题以后都能解决,我们要支持;于理,房子要是因此出现问题,村里保证该修的修、该建的建;于家训,‘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全村老少都是要认的。”经过金国中他们多次上门、几番劝解后,邻户们心结终于打开了,爱心食堂的项目也得以顺利推进。
就在离爱心食堂不远的钱氏祠堂,刻着“钱氏家训”,堪称江藻社区的“治村法宝”。“如‘不见利而起谋,不见财而生嫉……’‘修桥路利人行,造河船以济众渡’‘勤俭为本……’这些我们都能背得滚瓜烂熟。”金国中说,家训里蕴含的智慧传承至今,但凡有矛盾纠纷,村里上门调解,总会搬出“钱氏家训”,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记者手记
家风家训奠定了基层治理中德治的主体基础、社会基础和价值基础。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从修行、励志、为学等方面对基层村社成员“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进行规范。而基层治理的根本目的之一在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可以说,家风家训的德治功能,跟“枫桥经验”的内涵一脉相承。
这个简单的小故事背后,是诸暨的村干部在基层工作中,以人为本,从“心”出发,在新的社会治理场景中,把经验与规训融入日常,书写了基层社会治理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