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文舞龙灯
老家大唐街道上下文村有舞龙灯的传统习俗。舞龙灯照例在春节至元宵节间进行,作为实战演习,年内也常常进行几次彩排,每逢此事总能吸引众多的看客,连一些附近山村平时大门不出的村民,也会赶来凑凑热闹、一饱眼福。
村里舞龙灯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却是诸暨地方风俗和乡村龙文化、庆丰文化的一个缩影。据乾隆《诸暨县志》记载:“暨俗有龙灯首尾有龙形,鳞爪毕具,其中翘装联络,缀以人物故事,灯桥多者至四五百许,一望辉煌,杂以锣鼓旗帜”。由于制作和组织舞龙灯需大量财力、人力,举办这样的盛事只有一些富有乡村才担当得了,举办者自是一方富裕地的象征。

我村的龙灯整体似一条长龙,其龙身由一桥桥形似板凳组成,俗称“板凳龙”。板凳龙,又称梅竹灯,是起源于江浙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普遍存在于我国南方各省市的年度盛事。这一种展龙舞蹈,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相传,在很久以前,遇上了大旱,东海的一条水龙不顾一切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为当地百姓消除旱灾,但水龙由于违反了天条,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人们把龙体放在板凳上一一连接起来,使之成为“板凳龙”,并不分昼夜地奔走相告和舞动“板凳龙”,希望它能活下来,舞“板凳龙”的习俗也由此产生。舞龙还有“干龙”“湿龙”之分,“干龙”多为娱乐和祈福,“湿龙”则常为求雨,“龙”到之处,百姓必泼水助威,舞者一身透湿。而舞龙灯活动在我们乡里一带则更多的称做“盘龙头”“迎龙头”,“盘”“迎”两字也正是“干龙”“湿龙”娱乐性质和祈雨性质的形象表达。
上下文村古时制作龙灯,龙头、龙尾一般由杨氏宗祠出资制作,龙身由村内分户按统一规格尺寸制作,因此这样的龙身往往五花八门,倒也丰富多彩、各具特色。而板凳的条数、龙头的高度、和龙身的精美度决定着这一期龙灯的制作质量。观龙灯除了看这些,当然还要看“盘龙头”者的表演水平,队伍的整齐有序、队形的变换速度、头尾的相互呼应,以及“旗锣伞铳”队伍的规模气势等等。而每一次舞龙灯由于跑龙阵在龙尾甩出了几个人,则更是人们的看点和谈论的话题。作为太平盛世的地方民俗文化活动,除庆祝过去一年的丰收景象,更有祈祝来年风调雨顺、百业兴旺的良好愿景。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村里刚恢复舞龙灯那会,我也曾去抬过一次,体会到舞龙灯既是一项技术活,也是一个体力活,还是一个有危险性的活儿,前面说到拖龙尾巴者,一不小心甩到池塘、烂田是常有的事,虽说这“中奖者”有“来年必有好运”的嬉笑说法,但毕竟易使身体受到伤害。而舞龙过程中特别是变换龙阵时,快速转换产生的撞击力也极易伤及观赏者,作为现场观众服从统一指挥,既是对表演者的尊重和支持,也是自我保护的需要。
期待新年老家的龙灯舞得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