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纤道,在唐代叫运道塘,位于绍兴市境内104国道旁,是浙东运河主水道的一段堤塘。
唐元和十年(815),浙东观察使孟简在越州做官期间,在城西北一十里的浙东运河上,首次对塘路做较大规模的改造,动用青石板砌筑堤塘。在浙东运河史上,这无疑是个标志性的工程。
出郡城西北一十里,运河堤塘全部改砌成石塘,石塘或依岸而筑,或横亘水面。这一改造不仅仅疏浚加固了河道,更是砌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于是,孟简修筑的“运道塘”载入了史册。柯桥一带的古纤道,便成为连绵百里运道塘最经典的缩影。
明清以来,对堤塘都有修整,一直保留到今天,并不断被借鉴、模仿。湖避塘仿古纤道而筑,是往来船只躲避风浪的屏障。如今,鉴湖上、柯岩景区内,对古纤道都有经典的再现,“白玉长堤路”成为绍兴水乡最独特的风景线。
唐代的运道塘或傍野临水,或依岸铺筑,或穿桥而过,如卧波长龙。千百年来,它一直是人们行舟背纤的水乡交通要道,又叫纤塘路。作为古运河的水上长城,流淌着千年古韵的运道塘,更是江南水乡文化的活标本,李白“挥手杭越间”见证了杭越之间的水运千年历史。
诗人陆游家在鉴湖畔,“路缭长堤北,家居小市西”,时常往来柯桥,见证了浙东运河漕运的繁忙,“柯桥以西多橹声”“柯桥道上山如画,早晚归舟听橹声”。乾道六年(1170)闰五月,陆游离开家乡,万里入蜀,也是从运道塘启程的。
“镜中看竹树,人地总神仙。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有山多抱墅,无水不连天。朝暮分南北,风犹感昔贤。”清人齐召南走在绍兴山阴道上吟咏《山阴》诗篇,向人们展现出舟船辐辏、纤道蜿蜒、鉴水如镜、水天一色的画卷。
古纤道在水面收窄处,依傍堤岸,一面临水,常与周边村落相连接,成为村落的主要道路,或形成繁忙的村落码头,路上行人、纤夫和船客,也在不断迎接着两岸和水中新的人物、风景。古道沿线,村庄、桥梁、庙宇、石亭和堰坝众多。两岸柳桑乌桕,桐柏成行,一派浙东风味。
绵绵细雨中的一天,我们沿着古运道塘,来到柯桥段太平桥一带的纤塘路进行考察踏访。
当我们站在太平桥上,望向远处的古纤道,只见青石条砌成的堤岸、青石板铺就的塘路,任凭风吹雨打、水浪拍击,自是岿然不动。塘岸两旁杨柳成行,田地青青。细雨蒙蒙中,偶见一只小划船,船上的人靠着船艄,以双手握短桨把舵,以脚为动力划桨,舟行水上,穿桥而过,身手协调灵活。桥上行人,桥下行舟,可谓船行镜中,人在画里。
春风又绿江南岸。漫步在纤塘路上,放眼波光粼粼,轻舟荡漾,桨声欸乃,怎能不神思飞越、浮想联翩?君可知,正是在这江南主要的水陆要道上,诗人陆游,鉴湖女侠秋瑾,开“学术”与“自由”之风的蔡元培,还有“民族魂”鲁迅等绍兴乡贤,或坐着乌篷船,或沿着古老的塘道,从这里走出家乡,走向世界,寻求报国的道路。
时至今日,运道塘虽然失去了水运年代的实用价值,但其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不可估量。运道塘作为绍兴大运河一部分,其历史风貌得以原貌保存,与运河边2003年建成的运河园融为一体。运河园内有古石桥、古纤道、古凉亭等遗存,布置了宋代水运图、唐宋诗人题诗景墙等,展示着浙东运河曾经的辉煌和与浙东诗路的关系。
据说不久的将来,在古纤道的附近,将崛起一座新的浙东运河博物馆,成为古纤道和浙东运河保护的又一项示范性工程。
(指导:高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