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张珍贵的赴乌援外机票说起-凯发官网首页

致敬英烈
网络中国节丨 从一张珍贵的赴乌援外机票说起
——纪念梁焕木同志逝世25周年
发布时间:2021-03-31 16:11:52   来源:诸暨日报  编辑:骆依婷
  ■骆建松

  1996年4月19日,受人尊敬和爱戴的全国劳动模范、水利系统特等劳模、第七届和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梁焕木同志,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前些天,梁焕木的生前挚友,原枫桥区委书记石振良同志,从箱子里翻出了他珍藏近半个世纪的梁焕木援外去乌干达的机票和三张登机牌,以及许多发自乌干达的来信。这是多么珍贵的历史资料,这是多么浑厚的铿锵之声,让我们不妨回顾那个年代,了解一些梁焕木在异国他乡鲜为人知的奋斗篇章。

  1973年初夏,梁焕木接到通知,叫他立即动身出发,作为水利专家援外去非洲乌干达,他的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援外是项光荣的任务,可我一个农民出身的“土包子”,虽然干了半辈子农田水利建设,在过去的20余年里,搞了20多个水利工程建设,可自己仅仅上过五年学堂,出国当专家,能胜任吗?

  梁焕木要出国的消息立即传开了,40多位征天人含着热泪,他们舍不得这位朝夕相处、战天斗地的主心骨去搞援外建设。离开前一天,梁焕木深情地对他们说:“援外去非洲,这是党中央毛主席制定的国际主义精神的具体实践,我们必须坚决响应。我已作好思想准备,哪怕是拼死拼活,也要为国家争光,为征天争气,即使我这把骨头留在了非洲也值得!”

  1973年8月3日,专家组搭乘巴基斯坦航班,从北京启航,途经巴基斯坦、南也门、肯尼亚,然后到达乌干达,飞行了15000余公里,降落在乌干达恩德佩机场,沿途受到了我国驻外使馆人员的热情接待。

  梁焕木所援建的奇奔巴农场,距首都坎帕拉170余公里,是我国在乌干达第一个援建项目。两国自1965年签订协议,1967年考察,1968年提出建场报告,1970年由浙江省负责设计承建,1973年才正式实施。他在给石振良的来信中说:“援乌100人中,来自基层只我一人,既不能下车伊始,又不能顺水推舟,但决心努力工作。”

  他一到奇奔巴,就全身心扑到了工程上。他作为一名施工员,本来只需到现场转一转。高兴说就说几句,到工地溜达溜达即可。可他是个怎么也闲不住的人,一到工程现场,不是开拖拉机、推土机,就是干脏活、抢重活。有一次,一位乌政府官员来到工地,只见老梁浑身泥巴,正用青筋暴突的双手,抱起一块大石头,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位大汉竟是中国的水利工程师。

  老梁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过人的体力和吃苦耐劳的作风上,更体现在他超强的智慧和工作作风中,鉴于那个年代机械落后,资金短缺,他便土法上马,设计绘图,研制了挖坑机、夯土机等多种工程急需的机械和农具;他多次走上讲坛,为乌方人员讲述农场规划和工程建设,甚至把毛主席提出的农业八字宪法:水、肥、土、种、密、保、工、管,搬上了讲台,让那些乌方官员赞不绝口。

  他利用休息时间,走遍了奇奔巴辖区,有人问他是不是看风景,他说是考察奇奔巴的地形和排水系统。他想尽一切办法向中国驻乌大使要来了一套乌干达地图和水文地质资料,同事们都弄不懂他要唱哪出戏,只见他一有空隙时间,就测山坡、丈河流、量涵洞。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这个已经担任水利农业组组长的梁焕木大胆提出:从国内带来的奇奔巴农场设计方案,必须修改,摊出了自己利用休息时间撰写的2万余字的“修改方案”。这可不是小事,惊动了中国驻乌使馆和国内的水利专家。

  他在深入调查后得出结论,乌干达奇奔巴的常年降雨量约为1200毫米左右,而诸暨的年降雨量为1300余毫米,相差不大。可他们置埋于路边的涵洞都非常小,这是因为奇奔巴地处海拔1080米的东非高原,空气凉爽,气候宜人,雨水均匀,没有像我们浙江那样的雷暴天气,不存在紧急泄洪排涝的状况,可利用当地自然落差大的有利条件,取消原设计中的排涝站、排涝沟等工程,改机械排涝为自流排水,缩小横贯农场的国际公路双曲拱桥的跨径。仅仅将水库大坝增高15厘米,就可将原设计的库容从230万立方米增至302万立方米,可完全满足奇奔巴农场8200亩农田的灌溉需要。

  凝结着梁焕木无数心血的2万余字的“修改说明”,让援乌农场领导惊呆了,虽然觉得老梁的方案很好,但真的不敢签字。因为在那个年代,出国人员只能按既定方针办,没有商量的余地。看着老梁坚毅的目光,这位领导终于下了决心,上报国内。

  后经有关部门的反复论证,终于批准采纳了梁焕木提出的增加库容,不增耕地,扩大轮作,缩减排灌,节省成本的修改方案。经这一大胆修改,大大缩短了工期,使工程设计科学合理,种植效益明显提高,不但为国家节省了近30万元工程款,还得到了受援国家的高度赞扬。

  在乌期间,每当工程遇到困难,梁焕木总喜欢召开“诸葛亮会”,让大家群策群力,从而新招叠出。一位乌方官员曾问梁焕木:诸葛亮是谁呀?老梁笑笑回答:“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聪明的人。”可老梁转而又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让人家张口结舌,中国的文化太深奥了。

  在一封来信中,老梁告诉石振良:“当前殖民者实行封锁,工业品缺乏,物价高昂,处境暂较困难,但封锁只能促成自力更生。”这是多么有远见卓识的话语!他还提到:“由于当地物价昂贵,物资缺乏,这里的伙食费50元(每月),较国内25元还差,我们自己种点蔬菜补充。”由于长期的劳累,又得不到及时的营养,使他的身体消瘦了好多,可这个“拼命三郎”就是坚持奋斗在援外第一线。

  水库工程胜利完工那天,正值乌总统带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西哈努克亲王和莫尼克公主专程到奇奔巴农场观光,面对贵宾,梁焕木合上电闸,开闸放水,滔滔水流立即涌向辖区的数千亩良田,莫尼克公主竖起大拇指,称赞“中国人了不起!”

  1975年10月30日,奇奔巴农场首次试种的2500亩水稻,成功地收获了153.6万斤粮食,亩产达到了615斤,这是乌干达乃至非洲历史上的奇迹,老梁捧着金灿灿的稻谷,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1976年6月16日,梁焕木胜利地完成了援外任务,飞回国内。当飞机越过国境,看到大西北成片的黄土高坡,回想起儿女的家信,当地农民还在将鸡蛋拎到杭州、上海换粮票,还在解放前的老屋里艰难渡日……心头不由一阵紧缩。啊,都是因为老百姓缺化肥、缺水泥、缺资金……心里又不由产生了新的目标,可爱的祖国和家乡,虽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着实有许多文章可做,有许多事情要干。

  1976年以后的20年,受到国务院嘉奖的梁焕木同志,始终不忘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每时每刻都以他所说的“群众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这一标准衡量一切。他创办了石灰氮厂、水泥厂、葡萄糖厂、罐头厂、铝制品厂、特种钢厂、印染厂等多家工厂和职校。正如征天集团原董事长宣汉康所言:焕木精神已成为宝贵的无形资产,让我们永远享用不尽。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