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在莫斯科顿河公墓俞秀松碑前。
俞敏向青少年讲党史。
■融媒体记者 周旦 陈泽燕 特约记者 杨新华
俞敏,俞秀松继子,出生于1951年,1968年9月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5年11月回诸暨老家溪埭村插队,1982年9月调回上海。60岁退休后一直致力于俞秀松档案寻找、俞秀松精神宣传,现任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秘书长兼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缅怀先烈,不忘初心。清明将至,昨天,俞敏回到故乡次坞镇溪埭村,这一次,他还邀请了上海团市委、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青年运动历史研究会等组织和机构的众多专家学者,他们专程前来瞻仰先烈遗风,并在“学习俞秀松革命精神座谈会”上为传承弘扬俞秀松精神建言献策。
带专家学者回俞秀松故乡
这是俞敏第二次邀请上海的这批专家学者来到俞秀松的家乡——次坞镇溪埭村。早在一个多月前,俞敏就开始为这场座谈会做准备,拟定座谈会参加者名单、一一联系邀请、沟通时间……
去年,得知次坞镇对溪埭村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发展规划,俞敏多次与溪埭村两委干部沟通,向次坞镇里争取项目资金,提供村庄规划建议。今年开工后,溪埭村投资2700万元的红色美丽村庄项目已在火热建设中,不久后俞秀松的老家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约定的日子,俞敏和专家学者们早上7点多便驱车从上海出发,一路上,俞敏给大家讲起溪埭村的变化。到达后,一行人共同瞻仰俞秀松烈士纪念碑,在碑前默哀,并献上花篮。随后,他们参观了解了俞秀松纪念馆,并在此召开座谈会。
“这几年我们党对党史很重视,对历史上的存疑问题都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俞敏告诉记者,这次带着专家学者来参观俞秀松故乡,一方面是寄托哀思,传承先辈的遗志,另一方面,诸暨当前对俞秀松的宣传力度很大,同时村里在打造红色基地,将会有很好的“硬件设施”,在后续“软件”上,可以通过这种“结对”的方式,借专家学者的力量更好地宣传出去。今后,村里的秀松讲堂、文化礼堂等,可以把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组合到俞秀松精神中,讲好溪埭村的“红色故事”。
秀松精神影响一生
自小,爷爷俞韵琴就对俞敏讲红色故事。从小时候觉得很光荣,到后来认真研究,俞敏心中,俞秀松的形象逐渐丰满。
“我对父亲的认识是从浅到深的。”俞敏说,“俞秀松的世界观、思想转变也是由小到大。”在莫斯科的俞秀松档案中,俞敏了解到,俞秀松小时候崇拜的是水浒传、三国演义中英雄,和现在的青少年一样,都是崇敬英雄。因此,俞秀松一直有着很强的正义感,对老百姓有很深的爱,年少时看到路边的小孩被乞丐抢走手中的食物,也会见义勇为。
俞秀松是怎么走上革命道路?俞敏认为,1919年“五四运动”大大激发了年轻人的爱国热情,众多有志青年纷纷寻找救国之路。此后,俞秀松从杭州去往北京,再到上海,和陈独秀、李汉俊、施存统、陈公培一起决定成立共产党组织,并参与制定党纲等活动。1920年8月,俞秀松受上海党小组的委派,负责组建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任书记。11月,团临时中央局成立,俞秀松任书记。
俞敏说,爷爷俞韵琴以前是搞教育的,俞秀松起初也想要用教育救国。但后来到了杭州、上海,俞秀松发现靠教育是不够的。所以,俞秀松在给同乡的信里宣称“我此后不想做个学问家,情愿做个举世唾骂的革命家”。
“纵观俞秀松的一生,还有一件事对我有非常大的启迪。”俞敏说,“我认为这也是做人的底线和标准。”俞秀松从中学时代起,一直坚持一个信念——诚信。在莫斯科档案馆,俞敏从资料中更加了解到俞秀松的为人。
“当时陈独秀已经被被开除了党籍,前苏联有关部门审讯俞秀松时,问他和陈独秀是什么关系。”俞敏说,我心想大多数人可能会有三种应对方式,一是装糊涂不出声,二是落井下石说坏话,三是诬蔑他是日本间谍。然而俞秀松没有选择其中任何一种,他保持了从小坚持的诚信。“俞秀松在面对审讯时却说,从过去到现在,他和陈独秀都保持了很好的关系,他说陈独秀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好人。”
“这对我来说教育意义很大,教我怎么做人。”俞敏说,“这也是诸暨人的性格,不落井下石,不当墙头草,从小到大秉承了诚实的品格。”这些事迹,后来也被俞敏用在给青少年讲党史活动上,俞敏认为要给青少年灌输正确的三观,等到成年以后大脑里形成定性思维,要改变就难了。
11次前往俄罗斯
1996年7月,俞敏第一次踏上俄罗斯的土地,目的是为了替父亲在俄罗斯平反,8月,俄联邦军事检察院为其彻底平反。此后,俞敏逐渐开始研究俞秀松,为还原俞秀松生平,发掘更多资料,他开始了漫长的寻找之路。
为还原中共建党史,2015年10月,俞敏和中共一大纪念馆组织人员赴俄罗斯远东地区查找、征集档案资料。“对我来说,此行也是在重走先辈的革命道路,感受伟大的信仰力量”。俞敏在留言簿上写道:“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根与魂,要用鲜血与生命铸就。”
在远东,当时来自中国的有志青年会填写表格、履历、递交介绍信等,而俄共(布)与共产国际对华主要工作机构,早期的东方民族部,之后的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也都设在远东伊尔库茨克。“人来人往总会留下痕迹,远东应该有些中共早期资料。”俞敏认为。
光凭历史判断还不够。2004年,俞敏去远东哈巴罗夫斯克寻找俞秀松曾担任副主编的《工人之路》报社旧址,到了2015年5月,他受邀前往海参崴参加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远东大阅兵。“当地档案馆的历史资料保存完整,应该可以从中找到有用线索”,于是俞敏提出建议,不去莫斯科,去远东查档。
2019年,俞敏第11次去往俄罗斯,和上海影像资料馆工作人员一起,历经20天,走访莫斯科、圣彼得堡、喀山等多个和俞秀松有关的地方,他们到当地找到了俞秀松编辑的报纸,目前党史协会、俞秀松研究中心等正在研究。
自退休后,多年来,俞敏一直致力收集整理境内外俞秀松的历史资料,足迹遍及俞秀松生活工作过的各个地方。他还专程赴中国台湾地区,多次远赴俄罗斯,从封尘的历史档案中挖掘大量珍贵史料和影像,为研究宣传俞秀松的革命历程和精神提供扎实的基础。2019年,在俞敏等共同编写的《俞秀松画传》中,有相当多的内容,就是俞敏收集到的新史料的首次呈现。
新时代秀松精神的传承
“我在研究中发现,早在100多年前,在俞秀松等人合办的《浙江新潮》中,俞秀松作为主编,他写的发刊词中有一条最吸引我的注意力——‘谋人类生活的幸福和进步’,这和我们现在提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有共鸣的。”俞敏说。
在俞敏看来,100多年以前,俞秀松等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国发展作出的贡献和牺牲,至今依然有着浓浓的情义。俞秀松曾多次说过,“做一个有利于国有利于民的东西南北人。”今天,在我们的社会,也需要像俞秀松他们一样,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精神。俞敏说,就像去年新冠疫情时去一线的医务人员、党员等等,他们是这个时代的逆行者,和革命者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
“用这些真实的历史来教育青少年,我觉得是最有生命力的。”近年来,俞敏很关注青少年群体的党史党情教育工作,目前他担任着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秘书长兼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仅2019年就开展了30多场党史互动、青少年绘画学党史等不同形式进校园活动,研讨会20多场。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才有所减少。俞敏表示,接下来,将为建党100周年献礼,走进更多校园,继续学党史讲党史,向青少年宣扬秀松精神、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