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0年下半年,浙江不少公立和民营医院就医秩序逐步恢复,门诊量与住院量达到平日的80%以上,老百姓正常医疗需求得以满足。
但悬着的心,尚不能放下。眼下,局部疫情仍有反复,病毒变异和传播规律等还未完全掌握,人们在思考——我们的能力,是否足以应对下一次危机?
按照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部署,今年底,公立医院改革、疾控体系改革、医联体建设等都要收到成效,并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但这场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卫生健康体系备受考验,暴露出不少薄弱环节,也为原本按部就班的改革带来不少新命题。
疫情之下,公共卫生防护网如何织密?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医疗服务的能力与效率如何提升?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收官之年、“十四五”规划编制关键之时,浙江卫生健康体系面临哪些挑战,又显现哪些新趋势?日前,记者前往杭州、温州、衢州等地调研,观察正在发生的变化。
温州市中医院疫情期间开展中医服务。
健全体系 “平战结合”医防协同 毫无疑问,突如其来的疫情是对各级公立医疗机构的一场“大考”。当下,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但境内外不确定风险仍未排除。置身于一线防控的亲历者有共同的感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必须走向实战。
温州,一度是浙江疫情最严重地区。今年1月底以来,作为市级定点医院,温州市中心医院南白象院区分秒必争,启动应急预案,设置综合协调、医疗救治、疫情防控等7个专业小组,并调整发热门诊布局、就诊流程,进行“闭环式管理”,最终交出了“收治病人例数居全市之首、无一例死亡”的成绩单。
“最紧张时,医院开放4个病区,收治120位病人,防护服只够维持一周使用。”亲历“战场”,该院党委书记黄建平认为,大型医疗中心必须建立“平战结合”的防控基地,平时收治普通病人,维持运营并弥补运行成本,一旦遇到突发情况,能快速切换成传染病院区,满足集中救治、物资保障需要。以温州为例,综合分析人口比例、社会流动情况等因素,平时全市感染院区应保持500至600张床位规模,“战时”床位数必须能在短时快速扩充,“这些投入,就好比买保险,关键时刻能发挥兜底作用。”
有备而来,才能随时应战。建立平战结合、医防协同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如今已是各地共识。
衢州市北郊矗立着几幢暖色建筑。路牌显示,这里是衢州市人民医院浮石院区。1月26日开始,当地所有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都被集中收治在此。这一因“非典”而诞生,曾先后应对过甲型h1n1流感、h5n1禽流感等考验的医院,再度成为焦点。
衢州市人民医院实行常态化疫情防控,图为患者入院预检分诊。
“我们在24小时内完成改造,开辟留观区和确诊区,为疫情防控与医疗救治争取了时间窗口。”衢州市人民医院院长叶金林告诉记者,尽管最终战胜重重困难,但短板也很明显——预防保健处的工作人员大部分由医疗护理科转岗过来,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医护人员在前期监测效率和敏感度上都有待提升,“完善公共卫生体系,人才、技术等‘软实力’也不能缺位。”
“我们既要清醒地认识到问题所在,也应具备改革的动力和勇气。”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医疗公共卫生应急储备不足、平战转换能力薄弱的瓶颈亟待突破。
尽管对新一轮改革方案,讨论还在持续,规划仍在编制,但一些重要目标、路径已经呼之欲出。“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能力建设,建成符合我省实际、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医疗救治体系已是大势所趋。”该负责人表示,这不是任何一家医院、任何一个地区“孤军奋战”就能完成的,我省拟用3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健全省市县三级医疗救治体系——省级层面依托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建设项目提升疑难危重症诊治能力;依托区域内综合实力最强的综合医院,建设市、县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设置相对独立的传染病院区或感染楼,建立“平战快速转换”机制,加强感染、呼吸重症、创伤等学科建设,强化院前急救、实验室检测、血液保障支撑等职能。
在这一全新体系中, 各级医疗机构各司其职、各展所长,最终将形成一张常态化防控大网,保障百姓的生命安全。
医生开展远程会诊。微医集团供图
“互联网 ” 优质医疗触手可及 当前,除了聚焦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如何提升救治诊疗效率,如何做到线上线下结合、急慢分治的有序就医格局、推进预约诊疗、减少人员聚集等议题备受关注。
眼下的浙江,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应用,“互联网 医疗”正为破解这一困境带来全新思路。
打开手机app、点击“互联网医院”、找到相应医院和科室、填写病情、选择远程问诊或在线复诊……24小时内,值班医生快速上线、诊疗开方,配送平台接收订单、送达药物。不用出门、无需排队、方便快捷,经过一个因疫情隔离的冬天,52岁的高血压患者朱新福已经越来越习惯这样的看病方式。
得益于浙江大力推进卫生健康领域数字化转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院尝试“触网”,为患者提供远程服务。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浙江省互联网医院平台已接入医院近300家,开展在线问诊、复诊、开具线上处方300多万人次。
“但相比线上消费,在线医疗发展并不快。”微医集团董事长廖杰远介绍,早在5年前,他们就率先创立了乌镇互联网医院,探索连接线上、线下就医流程,“受就医习惯等影响,很多人对在线诊疗、电子处方持谨慎态度,医保在线结算等关键堵点也未完全打通。”
非常时期,带来非常机会。过去几个月,社区防控隔离,造成居民就医不便。互联网优势得到放大,部分医疗服务具备了从线下完整迁移到线上的可能。
患者使用可穿戴设备,实现慢病管理。微医集团供图
顺应老百姓需求,今年1月以来,浙江省新型肺炎公共服务与管理平台、互联网医院侨胞关爱健康平台等也在“浙里办”app上线,集成网上智能问诊、健康管理等8项功能,29家省市县级医院的呼吸、感染、中医等方面专家全时段提供咨询服务。
“疫情后期,随着各地医院恢复运营,线上用户数量有所回落。但此次实践让我们看到‘互联网 医疗’在减少人群聚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等方面的巨大作用。”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说。
疫情期间,微医还抓紧机会升级服务,上线了影像诊断、心理辅导等服务,同时配合各地协调防疫、医疗资源。在桐乡等地,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不出门、不拿卡就能实现线上问诊、网上购药、医保支付、送药到家,破解“断药”难题。
各大公立医院内部,全新的探索也已开始。浙大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开设的专家咨询问诊专线、名医直播、人工智能辅助咨询问诊自测系统、防疫心理专线等,累计吸引1700多万人注册。截至目前,共收到线上咨询超过16.8万余条,服务23.8万余人次。
在温州市中心医院,除了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远程会诊外,还引入医疗机器人、胸部ct人工智能诊断系统等,尝试“非接触式”询问病情、基础诊治、指标观察、心理疏导。“智慧医疗的应用,极大减轻了医护人员负担,降低了感染风险。”黄建平告诉记者,接下来他们将进一步把“互联网 ”理念融入医共体建设中,包括使用智能可穿戴设备、建立医疗健康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县区、乡镇与村社的慢病患者远程监护、实时诊断等,从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智慧医疗也在发生新的变化,我们将持续跟踪它的发展,适时完善线上诊断、咨询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努力让优质医疗资源触手可及,让求医问药过程更加轻松便捷。同时也将加强浙江省互联网医院平台的推广与应用,完善监管、服务两大子平台,建立电子病历、药师审核、药品配送的管理机制,防范化解医疗风险。”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温州市中心医院疫情期间开展互联网门诊。
民营医院 满足百姓多元需求 当下,各地增加医疗、疾控领域投入,织密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已成为必然趋势。但这会不会挤压社会力量参与卫生健康服务的空间?
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从不缺少参与医疗卫生事业的社会力量。其中,最典型的便是民营医院。以全国社会办医试点城市温州为例,目前共有民营医疗机构100余家,业务收入合计近30亿元,占全市医院总收入10%左右。但其中,除了康宁医院、和平医院、东华医院等大型专科医院外,其余大多是“小舢板”,规模小、底子薄。
像温州康宁医院一样的连锁医疗集团,也免不了受到疫情影响。由于精神科医疗的特殊性,防控形势最吃紧时,门诊和住院病区也必须维持运行。除了正常开支,还需购买防疫物资,压力不小。
在康宁医院董事长管伟立看来,对于缺少技术、以短期盈利为目的、经营管理不规范的社会办医机构来说,因为连续几个月收入欠佳,关停、转让可能成为现实。但具有长期规划、竞争力强的民营医院,大多能在战胜风浪的同时“强身健体”。“疫情加速了优胜劣汰,是一次行业升级的契机。”
“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在温州市中医院院长朱文宗看来,疫情之下,公立医院改革的步伐普遍加快,将通过优化服务流程、规范医疗行为、用药检查减费等方式,进一步保障医疗服务公益性质,“在此过程中,互联网医院、民营医院、私人诊所将获得更多机会,特别是在口腔、整形美容、中医等领域大有可为,从而满足老百姓多元健康需求。”
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其中就包括加强区域医疗服务能力评估,合理规划各类医疗资源布局,促进资源共享利用,加快发展社会办医,规范“互联网 医疗”等新服务模式发展,补齐护理、老年科、精神科等紧缺医疗服务短板等。
疫情与政策催生之下,正向效应已经显现。
艾维口腔的医生在工作中。
杭州市艾维口腔西子门店,位于小有名气的“全程医疗商城”之内,与周边琳琅满目的“网红”美食、时尚商店一样,这家装修精致、宽敞明亮的诊所一直不乏人气。
主治医师周仁基的门诊记录中,西子门店于5月18日正式恢复营业后,月门诊量突破800人次,已达到去年同期水平,“基于常态化防控要求,我们推出标准化全预约制服务。患者准点就医、医生精准问诊,既避免了人员聚集,也提升了就诊满意度和诊所口碑。”
在康宁医院,管伟立也为一件事感到自豪,疫情期间,该院两名精神科专家加入浙江援鄂医疗队伍,远赴荆门,助力患者救治与医护人员心理疏导,“打铁必须自身硬,只有抓好先进技术、医疗质量和人才建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阿里健康、丁香园、迪安诊断等浙江企业也在参与抗疫过程中,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运用大数据开发的实时疫情地图、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推出的防疫机器人、新冠病毒感染诊断的整体化凯发官网首页的解决方案、“人脸识别 体温检测”系统等纷纷亮相,为医疗健康产业带来新活力。
“随着新人群、新需求不断产生,未来的卫生健康服务不会再是过去单一的医院服务模式。民营医疗机构应发挥市场反应灵活、专科特色明显的优势,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在实现有效监管的同时,营造公平的发展环境,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卫生创造充足的空间。
“危中有机,克服了危即是机。”这是本次疫情带给医疗行业最深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