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个地方,我们总会情不自禁地对当地的风光着迷。来到五泄,这里的山水定已让你赞不绝口。不过,五泄的美并不仅仅在于它令人窒息的美,时光的流淌为五泄留下了独具风情的民俗文化,这是属于五泄的情怀,让人流连忘返。
过小年
马剑的小年总是让人惦记,许多年后你还会记得,无数的人赶集一般从远远近近前往某一个村,喝茶喝酒吃饭。
马剑的过小年,其实是一个保留得较好的多元素传统节日,“过小年”在有的地方叫“半年节”,北方也叫作“小年下”,六月初六又是传统的“天贶节”。
马剑的小年,早期很讲究仪式,六月十五早晨,族人抬出三神迎畈,土地神、胡公、朱老相公三尊神像在黄罗伞遮蔽下缓缓前行,十分庄重。沿路有各房族前来分发糕点、糖果。下午要在祠堂前翻桥台,所谓桥台是由十六张八仙桌搭成,三位道士头扎红布身着黄衣裳,由下而上逐张上翻,道士在上面演杂技似的做一些惊险动作,令观众大为惊叹。
过小年的习俗在马剑后来有了渐变,为了让大家相聚更为热闹,各村不在同一天过节,时间也不全集中在六月初。不管怎样变化,祈求丰收盼望平安沟通情感的本质还是没有变。
从正月十五开始,马剑各个村的小年开始上场,正月十五、二月半、三月初三、六月初三、六月初六……直到又一个新年。
马剑人敦厚朴实但又热情奔放,这并不矛盾,他们的秉性和才艺在各种传统习俗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树皮造纸
青口皮纸是从蔡伦造纸术上发展而来的土法造纸手艺,在五泄一带流传已经有四五百年的时间,已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村中老人介绍,青口最早做皮纸的有朱姓、陈姓和张姓3个家族。到了明朝初期,这种民间造纸术就传承到了杨姓为主的族人手中。杨氏在别人造纸方法的基础上又创造发明了工艺独特的杨氏皮纸。杨氏皮纸的工艺流程大致分为选料、烂料、清洗、烤干、打件六道工序。生产出来的纸不仅可用作写书,也可用来制作灯笼、做雨伞或笠帽。
今年77岁的杨志义,是杨氏皮纸现如今唯一的传人,他14岁就随父辈做皮纸,15岁进纸厂上班。他说,杨氏皮纸最鼎盛的时候,村里有一半以上的作坊都制作杨氏皮纸。
板凳龙
在古代,人们认为,龙是掌管行云布雨的神,具有翻江倒海的力量和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本领。所以,对龙的崇拜,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人们用各式各样的龙舞、龙灯,表达对龙的敬畏、尊崇和期望。
马剑人舞的龙灯主要是板凳龙,镇里每个村都有板凳龙,有的村每年必迎,那叫长年灯,而有的村不是每年都迎,这叫欢喜灯。
记载里马剑舞龙灯和明朝圣医戴思恭有关系,清朝文人杨梦植在《圆通灯市序》中云:“相传胜朝时,浦江戴元礼掌太医院,尝出入禁中,见灯甚丽,因志之,后宦归,每值灯节,仿其式以为乐,岁以为常。”
马剑的板凳龙,分龙头、龙身、龙尾组成,龙头高二米许,长三四米,下托木板,以竹篾扎成,外面糊上皮纸,绘上鲜艳多彩的龙鳞,有花鸟草兽,有亭台楼阁,有神仙凡人。这样一块板灯,叫一桥灯。一般是近百桥,最多的时候,马剑板凳龙曾达三百桥,规模甚为宏大。
正月十三是龙“开眼”,这一天要供三牲福礼,燃香点烛,祭拜后,揭去做龙头时封在龙眼的纸条,就开始迎龙灯了。
拜太公
马剑镇上和村里至今还传承着一种很独特的风俗——农历正月初十拜太公。
据说农历正月初十是上和村陈氏祖先龙二公的诞生日,上和人就在这一天举行祭祖仪式,俗称拜太公。拜太公的所有事宜,由8个房族轮流操办,承办房称“值年房”。沿袭到现在,拜太公变成了一个盛大的节日,每年都有三四千人参加。
从《上和陈氏宗谱》所记录的《拜太公纪略》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拜太公那一天,上和村的热闹与喜气:
村中厅堂香火正门大开,门楣披红挂彩,鞭炮齐鸣,全村男女老幼皆着新装,喜气洋洋,行祭拜之礼。
初十上午,祭拜开始,司仪插上香烛,然后请村人依照辈分大小上厅叩拜……祭拜完毕,由族中长辈敬备祭品,敲锣打鼓,带领大家来到始祖墓地祭拜。
祭拜结束之后,厅前广场上鞭炮齐鸣,人声鼎沸。此时值年者就将供品中的水果、糖果、糕点之类一一分赠给小孩妇女,并祝愿众人四季大吉大利,此则称为之散福。
傍晚,值年房将供品撤除,把祖先真容取下,连同珍贵的三祀祭器,一并放入一只特制的箱笼中藏好,郑重地交于下一年的值年房收藏,等来年再祭。
撰稿:徐晨晨 吴海斐
摄影:郭 斌 骆善新
凯发官网首页 |
|